北京的金漆鑲嵌工藝源遠流長。房山琉璃河商周遺址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螺鈿鑲嵌雕花漆器和老山漢墓出土的兩千多年前的彩繪漆案,是北京地區一直在生產、使用金漆鑲嵌制品的最好例證。元明清三代,由于北京成為帝都和繁華商市,金漆鑲嵌工藝更加興旺。元有油漆局,明有果園廠,清有內務府造辦處下設的漆作,都是官方為宮廷漆藝制品專門設立的機構,并以之為主體,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區的京派宮廷風格。在后英房元大都遺址出土的黑漆盤,以細小的貝殼切片為原料,用金漆鑲嵌工藝描繪出了廣寒月宮的秀美景象。明清遺留下來的金漆鑲嵌制品,眼下更是成為眾多收藏家搶手的傳統工藝品。
清朝滅亡后,原為宮廷服務的官辦漆作手工藝人流落民間,把金漆鑲嵌工藝帶到了更廣的社會空間。如在隆福寺街開辦“永信局”作坊的王俊江和在東城沙井胡同開作坊的韓啟龍,于光緒年間專接宮中之活。光緒皇帝的“君棺”就是韓啟龍做的。他們的弟子也紛紛開辦作坊,傳承這門手藝?,F今任北京金漆鑲嵌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的柏德元先生,就是韓啟龍再傳弟子王珍的徒弟。
由于繼承的手藝側重點各不相同,各作坊制作的漆器在技藝、產品上也自成特色。比如清末著名漆工劉永恒及其弟子多寶臣、廣安門外的“巨興號”等,擅長彩繪雕填,以制作彩漆描金宴桌、箱匣為主,稱為“蘇漆作”。王俊江及在隆福寺開辦“華豐齋”的魏煥豐、在王府井大元帽胡同開辦“協立成”、在東四頭條開辦無字號作坊的布玉林及其一二傳弟子,以鑲嵌工藝為主,生產家具、屏風和擺件,被稱為“巧器作”,后又順口叫成了“小器作”。名師有高敬忠、范壽元、王德壽、孫成志、胡松年、趙鳳正等人。此外,還有光緒年間東四六條的“中和局”和由此出師的張文彬于南箭廠胡同開辦的“興一局”,以制作楹聯牌匾為其特色。光緒年間西四牌樓邊的“隆和號”,以制作首飾盒、提盒、捧盒等金描漆盒為主,人稱“盒子鋪”。
這門古老工藝在清末到民國時期,大多為手工作坊,經不起大風大浪。在1937年“七七”事變后,北京的金漆鑲嵌行急劇衰落,除一兩家勉強支撐外,大多破產倒閉改行。1949年后,在政府扶持下,京派金漆鑲嵌工藝得到新生。到1956年,北京的十六家作坊公私合營,合并為北京金漆鑲嵌廠。一時間人才濟濟,實力大增,又有了長足的發展。其制作的工藝品在各次大賽中屢屢獲獎,如1986年獲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的雕填屏風“千手千眼觀音”,1990年獲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之珍品獎的立體鑲嵌“九龍壁”等,都已成為國寶級藝術品。近年來,隨著廉價的機器工業產品的大規模批量生產和銷售,這一工藝再次受到沖擊,國內不少相關廠家紛紛下馬轉產。北京金漆鑲嵌廠及時大膽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同時積極探索,引進現代元素,使古老的金漆鑲嵌工藝又迎來發展的大好時機。